
双动线段比例最值问题——反演变换(2)

这篇文章勉强算是反演变换的续章吧,建议提前阅读上一篇,点我阅读。
受2025年广州市中考第25题第(3)小问启发,作此篇讲解“双动线段比例最值问题”的通解,当然后续也会出一篇文章单独讲解这一道题。
详解
本文所指的双动线段指的是两条有一公共动点为顶点、另一点为定点的线段,其中公共动点在一固定轨迹上(直线或圆)运动,数学语言表示如下。
平面内有两定点
由题,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种情况讨论:
第Ⅰ类
点
在不经过 的直线 上运动
不要紧张,想必很多人刚看到这幅图,都会觉得惊讶: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简单的线段比例求最值问题的图示这么复杂?
也请不要着急质疑,因为我也觉得这看起来有点小题大做了,不过请大家仔细往下看。
(解题思路)我们并没有学过在几何中如何求解动线段比例最值,那我们就可以考虑能否将这个未知而陌生的题目转化为我们已经掌握的模型呢?——其实是可以的:
的分子和分母都是两个变量,那其实可以考虑把其中一个变为常量,这样题目就被转化为一条线段的最值问题了!
思路很好,那如何实践?
那当然是构造相似三角形(母子相似)!
此时所求代数式已经由两个变量转化为一个变量了,但是图中会多出一个新的动点。要求解一条以该动点为顶点的线段的最值,只需将其运动轨迹求出来就行了,这时候只需要利用反演变换,这道题就易如反掌~
证明如下。
有的同学就要说了,像这种题在坐标系里面代数不是很快就解决了吗?嗯,是这样的,但是这里分享几何做法主要是为了开拓大家的眼界和对此种题目的看法,真正遇到时拥有多一个选择,做到灵活运用。
但不可否认地,这一种利用相似转化和反演变换的做法不一定是几何做法中的最优解,但是我暂时没有找到比这更好的做法了,所以目前还是以此为标准几何法。
特殊情况
如果有同学想知道若点
第Ⅱ类
点
在不经过 的 上运动
是不是看起来更乱了?
这幅图其实是第Ⅰ类解题方法的变体,思路可以说是完全一致,只是运用到的反演变换模型由“线生线”变成了“圆生圆”。
但是在这里,我们并不需要这么复杂地来解,因为对于这一类,有比直接运用反演变换求动点轨迹更简洁的方法,详情见下。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照着第Ⅰ类的思路理解它的原理。
这一种做法并没有直接运用反演变换,而是汲取了反演变换的转化思想,同样是构造相似三角形,但不同点在于直接利用圆幂定理,不仅将两个变量减少为一个,还满足了变量所含动点的轨迹已知的完美条件,是天赐的好机会啊!
还不知道圆幂定理是什么的同学,那你一定没有看上一篇反演变换的文章💢,或者你想直接看有关圆幂定理的介绍?
这种做法证明如下。
特殊情况
相比第Ⅰ类的特殊情况,这一类会稍微复杂一些,可能会出现点
经实践,发现其解决方案也大差不差,几乎没有改动,以上详细证明过程似乎仍然有效,见下图。
第Ⅲ类
点
在经过 其中一点的圆或直线上运动
这一类看似困难,实则异常简单。
我们只需关注
- 若点
在点 的运动轨迹上,则按照前两类的对应方法正常求解。 - 若点
在点 的运动轨迹上,则代数式 没有最大值,因为 可以无限趋近但不等于于 ,这会使得代数式 的值无穷大。
第Ⅳ类
点
在经过 两点的圆或直线上运动
这一类就没必要讲了吧,与第Ⅲ类的思路相近对所求代数式
总结
这篇文章的知识应该不算难,大家可以多次食用,若有不懂之处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相互讨论,也可发表问题,我将会在看到消息后第一时间回复。
其实,对于第Ⅰ类的辅助线构造方式,我还编了一个小口诀“弟弟心动”,是谐音为“顶定新动”,意即构造的母子相似的公共顶角应该靠在定边
您已读完整篇文章~
欢迎随时光顾本站,如您愿意麻烦留步支持一下~
- 标题: 双动线段比例最值问题——反演变换(2)
- 作者: Horean0574
- 创建于 : 2025-07-25 20:53:49
- 更新于 : 2025-07-25 20:57:15
- 链接: https://blog.hxrch.top/posts/3696d884/
- 版权声明: 本文章采用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